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改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曾言:“设立学堂者……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 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 )
A.材料认为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B.材料中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
C.材料认为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
D.材料中肯定了科举制的正面作用 |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
隋唐时期中央设立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
B.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
D.前者在中央设立;后者在地方设立 |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 汉武帝颂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来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丞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丞相位高权重 |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D.皇权在不断加强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中国古代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
B.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
C.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
D.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枢密院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