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
成语“十羊九牧”出自《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精干良才,百分无一……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这段话反映出“十羊九牧”现象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加剧了吏治败坏 ③增加了财政开支 ④减轻了人民负担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唐朝前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相对开明的政策,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事务,当时设置于蒙古大漠的此类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 B.瀚海都督府 | C.忽汗州都督府 | D.黑水都督府 |
元朝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这一局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西藏和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 B.汉族人民移居、开发边疆地区 |
C.促进各民族平等和谐发展 | D.中华民族增加了新成员 |
下列机构或职官,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相互牵制关系的有:
①唐朝中书省与门下省②宋朝统兵将帅与枢密院③元朝中书省与枢密院④明朝五军都督与兵部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据《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 “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秦汉时期的廷议制度是一种由朝臣讨论国家大事,并向皇帝提出意见,皇帝在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作出决断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说明
①这种制度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②从这种制度中可以看出氏族社会民主制的遗风③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④是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局面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
据考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以上考证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A.西汉时期君、相矛盾已很突出 | B.三省六部制发端于汉魏时期 |
C.三国时期,相权经常威胁君权 | D.三国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完备 |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治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害,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 | B.交门下省审议 | C.交兵部出兵 | D.交内阁处理 |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 B.唐朝实行三省制 |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 | D.秦朝三公九卿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