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时期,政府就实行了“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食盐的质量,确保食用安全 | B.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生产的调节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保证市场上食盐价格的合理稳定 |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多民族”与“大一统” ④分裂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
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只能站着,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日益紧张 |
C.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 D.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分化宰相的人事权 | B.限制地方的财政 |
C.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 D.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
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三省六部制 |
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 对这种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 | B.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 |
C.神宗即位知其弊,才废除了这种办法 | D.对作战十分有利 |
《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由上述引文你认为后代王朝应从中汲取的教训是:
A.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 |
B.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 |
C.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 |
D.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 |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对这一建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针对叛乱七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的局面而提出 |
B.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
C.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D.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
分封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封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 B.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 D.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
①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 ②地方权力扩大,机构之间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不高③出现了权臣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局面 ④宰相成员增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从这段材料能够看出
A.唐太宗时期百姓安居乐业 | B.唐太宗时期徭役比较繁重 |
C.唐太宗重视科举,人才很多 | D.唐太宗善于纳谏 |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