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①《汉武大帝》中丞相田蚡坐着和皇帝商讨国事
②《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位处宰相之职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开始,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 B.实行科举制 |
C.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 D.没置中书门下机构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C.唐中央政治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实现了选贤任能 |
C.实行了分封制 | D.强化了郡县制度 |
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 B.频换丞相 | C.分化事权 | D.废除宰相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刚刚开始设立 |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D.逐渐失去其作用 |
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 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 |
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 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 |
司马迁说:“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一情况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 B.西汉时期 | C.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