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 B.频换丞相 | C.分化事权 | D.废除宰相 |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 B.管理地方行政 |
C.征收地方赋税 | D.掌管地方军事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 B.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中央集权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北宋 |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 B.皇帝的秘书机构 |
C.地方的行政机构 | D.朝廷的朝贡藩属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唐玄宗在边境要地设置军镇
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④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祜的意见。崔祜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参知政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