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
A.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 |
B.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
C.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 |
D.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卿世禄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关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三司使 |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
“闽之海外有台湾……初为颜思齐问津,继为荷兰人窃据……(后)归于圣代,入版图而输赋税。”这里的“圣代”是指
A.汉朝 | B.唐朝 | C.元朝 | D.清朝 |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朝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止。”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的赋税比隋朝重 | B.唐朝的赋税是隋朝的十分之一 |
C.唐朝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 D.唐太宗晚年时已经沦为暴君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 | 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 |
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 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
《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由此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A.选拔地方人才 | B.征收地方赋税 |
C.监察地方官员 | D.管理地方行政 |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 |
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 |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③④ |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
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②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①、②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
A.秦朝、唐朝 | B.唐朝、明朝 | C.汉朝、宋朝 | D.秦朝、汉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