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 |
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
B. |
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
C. |
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
D. |
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D清朝的军机大臣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
C.置三公,事归台阁 |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
A.交唐太宗裁定 | B.交兵部出兵 | C.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 D.交尚书处理 |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关系 | B.都实行分权 |
C.都体现了集权原则 | D.都具有民主性 |
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王彦超及诸藩镇人,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室仰仗,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
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 B.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 |
C.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 D.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
C.在西藏设置卫所 | D.设置驻藏大臣 |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A.汉朝人 | B.唐朝人 | C.宋朝人 | D.清朝人 |
唐宋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