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统治者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 ( )
A.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 |
B.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
C.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
D.知州改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并规定“三岁一易” |
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
A.积累财富 | B.安享晚年 | C.交出兵权 | D.享受生活 |
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 |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 D.地方财政由转运使管理 |
下列历史事件与汉武帝活动有关的是①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 ②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③取消笞刑 ④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⑤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 ⑥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⑦大规模治理黄河,派王景具体负责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④⑤⑥ | D.②③⑤⑥⑦ |
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 B.中唐安史之乱 | C.北宋亡于女真 | D.清末八国联军 |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 |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 |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C. |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D. |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下列改革及其结果,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 B.王莽改制 |
C.王安石变法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变化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D.皇权不断加强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