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某人在演讲时引用了商鞅的军功爵制、隋唐科举制、梭伦的财产等级制来阐述其观点。他演讲的题目可能是

A.民主改革的历程 B.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C.选贤任能促改革 D.改革要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不属于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    )

A.采用和亲政策,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B.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笼络突厥降众
C.在西突厥旧地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D.采用开明的政策,接受西北少数民族所上的尊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二)确定考试内容;(三)   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当时顺帝予以采纳。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   )

A.人数太多的问题 B.徒有虚名的问题
C.拉帮结派的问题 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③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对方的控制
④实行郡国并行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钱穆所说的这一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

A.丞相 B.监察官 C.内阁首辅 D.军机大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云:“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从社会学的角度主要反映了

A.唐代有了明确的时尚观念 B.唐代服饰多姿多彩的特点
C.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 D.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摧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说明了(   )

A.丞相权力的增大  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D.体现任人唯贤的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治通鉴》记载:“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对这种现象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①成型于隋唐时期
②“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③选拔形式体现了民意
④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材料对赃官的处置说明中国古代

A.法律体系严明而残酷 B.注重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C.惩赃官维护集权统治 D.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