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
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在其《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指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一观点是极有见地的。下列各项中,与陕西密切相关并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①孔子曾长期在此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
②秦以此为核心区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
③唐都长安曾是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
④它是“红色中国”的孕育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 B.建立法律体系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实行科举制 |
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 C.科举制的推行 | D.军机处的设置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 B.秦朝到隋朝时期的中国 |
C.唐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 D.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
2010年,北京国贸中心举办的亚洲艺术博览会上,30余把浙江龙泉剑亮相。其中“康熙战刀”、乾隆御用宝力“天字一号大阅刀”(原品藏故宫)等均首次在京亮相。其中“天字一号”这种说法出自
A.商铺 | B.科举 | C.皇帝 | D.占卜 |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
A.实行变法 | B.修筑长城 |
C.统一文字 | D.统治期间出现鼎盛局面 |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而在勇 |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