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家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
A.分封制 | B.内朝制 | C.外朝制 | D.中书门下 |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
宋太祖时期规定,由刑部复核各地重大案件;宋太宗时,在中央设审刑院,各地重大案件,先由大理寺断定,再报审刑院评议成文,上奏皇帝。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皇帝。这表明北宋时
A.已经形成了权力部门分立的政治体制 |
B.已经形成了司法独立的体制 |
C.司法相对公正 |
D.避免了冤假错案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
A.科举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行省制 |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 B.《唐六典》 |
C.《宋史会要》 | D.《清史稿》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
A.实行变法 | B.修筑长城 |
C.统一文字 | D.统治期间出现鼎盛局面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