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 B.加强思想控制 |
C.防止诸侯割据 | D.加强中央集权 |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这表明科举制( )
A.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 B.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
C.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 |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
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
B.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削弱 |
D.中央机构的职能逐渐削弱 |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
A.元朝确立行省制 | B.隋朝创立科举制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 D.明朝废除丞相制 |
下列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 | B.④③②① | C.④①②③ | D.④②③①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 | 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C.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唐朝的中央官制中具有审议职能的是( )
A.尚书省 | B.中书省 | C.行中书省 | D.门下省 |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
C.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