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尚书省 | B.吏部 | C.门下省 | D.中书省 |
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灵活 |
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
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
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派遣文官做知州 |
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中央机构 | B.皇帝权力 | C.地方行政制度 | D.独尊儒术 |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③ | B.②①③ | C.①③② | D.②③① |
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A.御史大夫 | B.通判 | C.按察司 | D.军机处 |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史载,北宋年间,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屡现百姓揭竿而起的现象,“大者近百人,小亦不下数十人,所在剽掳,官司不能禁”,而“州县上下,递相蒙蔽,不以上闻,使朝廷无由知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的北宋( )
A.地方政治腐败冲击中央集权 |
B.中央监察机构遭到破坏 |
C.中央政令在地方上执行不畅 |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
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D.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