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指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已达0.473,明显超过联合国设定的0.4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解决这一局面的办法是通过“抽肥补瘦”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其目的是
A.体现平均主义理想 | B.国家对经济全面控制 |
C.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 D.加强社会保障功能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
1873年 |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
1915年 |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
1968年 |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
1970年 |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
1974年 |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材料二中报纸折射出“50年代全民炼钢”,分析出现“全民炼钢”的原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简述这类史料的优点和局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运用的主要手段。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 概述“新经济政策”与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连贯,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而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逄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材料二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自动校正的体系,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运转得最好。……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有的论者更进一步指出,作为当今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和对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国家,美国要的并不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的全球化,而是要使全球化变成“全球的美国化”。
——摘自《从“世纪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发欧美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反思浪潮,要求重估全球化的利弊。在过去的10年,全球化主要是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这种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北方的”(发达地区如括欧洲、北美与日本),而且也是“全球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从富裕的北方不断扩散到贫穷的南方(发展中国家),许多原来不属于这个“全球”经济的国家逐步加入进来,如中国与前苏联的许多国家。反全球化构成全球化的反面,其主要不是理论而是行动,是以国际经济会议或者西方国家领导人聚会为对象的街头大规模抗议。反全球化分子担心国家的主权与边界遭到全球化的削弱,指责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些还试图阻止全球化的趋势。
——摘自《西方对全球化的新反思》《再论反全球化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了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新变化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材料二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异同?目前中国经济体制与材料二的经济体制有何最大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全球的美国化”?
(3)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材料二 “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材料三 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材料四 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的内容。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三次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古往今来,土地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汉书·食货志》
注:井田一百亩约合今31亩多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谷梁传》
材料三:《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然而到玄宗时期,“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安史之乱以后,更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注:之前安徽、四川等地已开始“包产到户”农村改革试点。)……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认为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的特点。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初税亩的?有人说初税亩既是赋税制度也是土地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3)材料三中《唐律》对均田制的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
(4)材料四为何认为“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台对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摘自《论语·季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民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观点的原因。
材料二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摘自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于民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材料三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摘自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27分 )正确的经济政策引领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少数领域里,大企业的突然出现对美国传统的企业精神是一次巨大的威胁。更为可怕的是哪些新兴的大公司在政治上的权力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游说人员在华盛顿比比皆是;无论是国会山的哪个大厅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饭托拉法》,宣布“任何垄断、企图垄断或与他人联合、勾结进行垄断洲际或国际间贸易的人”为罪犯。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而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前三种合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2.7%。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已达98.8%。
材料三 当小岗村是十八户农户“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 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因此,“他们的名字,也将自此载入史册”。
——陈桂棣,春桃《小岗村的故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托拉斯出现的背景以及《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颁布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带来的“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有何深远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小岗村如何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未来部分土地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崛起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多解的答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材料三 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证大国崛起运用了什么史观?试从政治角度阐释英国“‘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2)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崛起”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评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激进主义是指对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引发了世界革命,并赋予其思想……1789~1917年之间的欧洲(或实际上是世界的)政治,主要是赞成或反对1789年原则,或甚至更富煽动性的1793年原则的斗争。法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可以成(视)为中国的“激进年代”。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
材料三 1978年底,在邓的争取下党开始推行广泛的改革,旨在终止“文化大革命”的激进和乌托邦的做法……对毛泽东遗留下来并受到苏联影响的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进行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法国的“激进民主”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分别有什么体现?
(2)试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至少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末,“激进主义”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如何逐步摆脱激进主义,变革“集中化的经济计划”、“国有化的工业”和“集体化的农业”?
规则是构成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
①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因此世人尊称他为 “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②1931年, 胡佛在第三个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应最少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
③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主张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④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学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⑤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史论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1)指出史实①、②中英美奉行的共同经济政策是什么?在实践中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2)指出史实③、④中的经济政策对美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史实④、⑤,指出美国、中国经济政策有何调整?
(4)根据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史论中魏成元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
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分析该事件的实质。(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村改革后,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农业年年丰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农村改革还有一项更具深远意义的成果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部分迁徙自由权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村开始融入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去。
——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材料三 1933年...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取得了如下的基本成绩:
(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增长到百分之七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成分而成了工业中唯一的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而成了农业中的统治力量。
(四)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穷、困苦现象。
(五)社会主义体系在工业中消灭了失业现象,在一些生产部门里保持八小时工作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已改为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于健康的企业中规定了六小时工作制。
(六)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些成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使工人和农民彻底摆脱了剥削的桎梏,并为苏联全体劳动者过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简述你得到的信息结合所学分析1913—1920年趋势变化的原因。
(2)简述该时期我国推行农村改革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基本成绩”中任意一条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要求:逻辑连贯,符合史实。)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