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白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报刊 |
文章 |
《农村工作通讯》 |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
《湖南日报》 |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
《湖北日报》 |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
《大众日报》 |
《不容开历史倒车》 |
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当时万里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
A.逆潮流 | B.不科学 | C.悖路线 | D.违民意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 )
A.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①④③ |
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
A.1956年 | B.1979年 |
C.1984年 | D.1992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