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 )
A.调动职工积极性 | B.增强企业活力 |
C.按劳分配 | D.实施“走出去”战略 |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CHINA’S NEW FACE》的主题文章,封面图片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拿着一瓶可口可乐,面带微笑。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 )
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 ②民众生活发生改变
③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近现代天津的两次开放分别是在( )
A.1858年和1984年 | B.1860年和1984年 |
C.1858年和1988年 | D.1860年和1988年 |
新时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人民公社体制的进步最主要在于( )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
D.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是因为( )
A.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
B.农村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弊病,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最具代表性和严重性 |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农村人口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却又最低 |
D.农村经济体制的复杂程度和改革所需要的力度,都远远低于城市体制,比较容易展开。加上经济体制改革是新生事物,经验不足,所以,先从农村经济体制入手 |
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 D.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A.制度创新 | B.武力掠夺 | C.和平崛起 | D.民主强国 |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统计情况,读图分析,下述观点阐述正确的是
A.1952年工业产值较低,说明我国一五计划刚刚起步 |
B.1978年以前我国工业生产增长率要快于1978年以后 |
C.从2008年的工业产值来看,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
D.自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增幅较大,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 |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