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的进程存在普追规律,历史的大势又是“一”与“多”的综合,历史演进的普遍法则是通过诸多特殊道路得以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美国、德国各自通过怎样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扼要分析这些道路产生的共同原因。
(2)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由“一”走向“多”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这种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90年代以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都在加强,中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内政与外交,积极融入这种趋势,试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与外交的重大史实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的年广九, 被称为中国私营业主的活标本。上世纪60年代,年广九被称为投机倒把的典型;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年广九又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快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此时的年广九被称为发家致富的楷模。
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年广九成为发家致富的楷模”的原因?
材料二  1984年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年广九:“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邓小平对待年广九的主要态度及其出发点。
材料三  1989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1990年,风头正健的年广九却因所谓的“经济诈骗罪”等罪名入狱。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和广东官员座谈时,再次提到年广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很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1992年3月,芜湖市检察院主动撤诉,年广九被宣告无罪释放。有人认为,邓小平又一次拯救了年广九。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邓小平再次拯救年广九”的原因?
材料四 年广九重出江湖,依旧操练着他的老本行。1997年,年广九干脆成立了“安徽芜湖傻子瓜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但是年广九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他的最大对手不是别人,而是分出去单干、同样使用“傻子”品牌的两个儿子,为抢生意,他和儿子的企业之间互相压价,结果是3家都受损失。毕竟是一家人,作为“自己家”的财富,年广九比任何人都希望“傻子”的基业能够长远,而儿子们是他所能选择的唯一接班人。终于亲情占了上风,父子三人决定重新组建傻子瓜子集团。在集团中,权利和利益如何分配?这回已过60岁的年广九打定主意———让位,将集团的最高领导的位子让位给儿子。集团由他两个儿子组成董事会,大儿子年金宝任董事长,二儿子年强任总经理,他自己不参加董事会,只任集团总顾问。
⑷材料四企业发展中又遇到的了什么问题?“傻子瓜子”集团最终能化解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i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注是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刚到农村插队的时候,我曾问过偷懒的社员,为什么不好好干活,一位贫农反问道:“有我多少?”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在公有制中生活的农人的核心计算。
——摘自吴思《隐蔽的秩序》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58年的总路线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如何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以“创造东北产业之原动力”为名,加速掠夺东北水力资源。1933年,伪满洲国国务院产业部国道局对松花江进行综合调查。1936年1-8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曾两次指令伪满洲国政府必须在5年内在松花江上游建设18万千瓦水电站。同年11月,伪满洲国政府制定了《产业开发五年规划》,将在松花江干流修建丰满发电站列入开发计划。1937年5月,日伪水电局长、日本水力发电专家本间德雄正式提交了一份《丰满发电所计划书》,标志着丰满发电站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该工程于当年7月正式动工修建,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大水电站。同时,丰满水库设计时也号称“东亚第一”,当时为仅次于美国鲍尔德和福特佩克水库的世界第三大人工湖。
——《中国能源报》(2010年5月31日)
材料二  1951年丰满发电厂开始了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工程,到1960年5月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八台主机全部安装完毕。至此,丰满发电厂第一期工程全部结束,总装机容量达55.375万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厂。
——《水电青工网》
材料三 二期扩建工程安装了2台85MV机组,于1992年6月竣工。三期扩建工程在大坝西岸利用泄洪洞安装2台140MW的机组,1998年7月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丰满发电厂跨入了百万千瓦级电厂的行列,总装机1002.5MW。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大坝安全监察中心网站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修建丰满水电站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50、60年代丰满电厂会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力发电厂。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1998年丰满发电厂发展成为百万千瓦电厂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兵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材料二  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种变革主要针对的是什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中期的150年间,欧洲人口大约增加了50%,被称作欧洲人口爆炸的时代。1500年左右,西欧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4个,还没有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但到1700年前后,西欧城市人口超过10万的已有12个,其中4个城市人口超过20万。   
——马世立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二 英格兰与威尔士城市化进程表

注:城市人口指居住在2000人以上市镇的人口。
——D.B.格里格《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变化》
材料三1750-1900年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

材料四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资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入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后果。
(2)依据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的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表中数据,概括中国和英国人均工业化水平发展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0月31号上海世博会正式闭幕。古代以来,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次辉煌与挫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扬州之富庶,常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京师粮食仰之江南,十之五六。随着江南开发加速,耕地面积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圩田发展更为普遍。诗人杨万里、韩元吉等都曾作诗赞美圩田:“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但唐末也有人指出:“害大利小者,其以湖为田之谓欤。”直斥其弊。顾炎武亦说:“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水利亦塞。”
——《扬州,唐朝的大上海》叶兆言
材料二 过去的工业化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0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1)从材料一可见,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怎样看待这一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中,江南圩田的发展?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实践”导致了哪些主要问题?到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image.png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来源:2011年安徽省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牵运之神”的阿曼德·哈默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同题。
材料一: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寻常的友谊。接着,哈默联络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设备机械公司等30多家美国公司共同与苏联做生意,他被推为这些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同时,在列宁的过问下,他还担任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这使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材料二: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纯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兰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捅公司的酒捅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捅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材料三:1979年5月,8l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故事简介(照片),由成功财富网提供!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列宁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的原因。材科二中罗斯福为什么解除禁酒令?罗斯福的这种做法与当时的苏联有何相似之处?
(2)在材料三中,中国与哈默签署关于安太堡露天煤矿经济合作协议说明了什么?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列宁相比邓小平在对外经济政策上有何发展?综合上述材料哈默一生成功经商给我们什么启示?
(3)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的经济情况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罗斯福新政的相比发生的突出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材料二 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他们所预言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是指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 (6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艮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