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化,具体表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等方面。在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①由武汉坐轮船到上海 ②在街头食店吃上机制面条
③到邮政局给亲人寄信 ④人们都剪短发、穿西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A.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
B.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
C.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
D.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
三十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不能说明( )
A.科技改变生活 |
B.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
C.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
D.科技发展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 |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主要是指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
下表中不能体现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是( )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
210 372 617 760 |
105 169 224 284 |
93 175 331 402 |
8 16 34 60 |
2 5 9 20 |
2 8 19 24
|
开创中国近代陆上、海上、空中交通(国防)革命性变化的奠基者是
A.詹天佑、曾国藩、冯如 | B.詹天佑、李鸿章、李善兰 |
C.詹天佑、曾国藩、李善兰 | D.詹天佑、李鸿章、冯如 |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火车 | B.电车 | C.电报 | D.电话 |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公共汽车 | B.飞机 | C.火车 | D.轮船 |
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①交通信号灯 ②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