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 D.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
为了避免各家竟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
B.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人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①在上海打电话给朋友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坐公共汽车出行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②③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
A.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B.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C.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
D.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
该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
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
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②中国主动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请问这是
A.自行车 | B.人力车 | C.马车 | D.汽车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