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
该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
A.电话 | B.电报 |
C.邮寄信件 | D.电子邮件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应了
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在中国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 |
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 |
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 |
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 |
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
B.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
C.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
D.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受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浪潮的激烈席卷,至今市里还耸立着保路运动纪念碑;同时,这座城市也受惠于新中国的建设成果,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铁路就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这座城市是
A.长沙 | B.厦门 | C.武汉 | D.成都 |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反映的是
时期 |
所送的嫁妆 |
20世纪80年代 |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
20世纪90年代 |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俱、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
A.传统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妇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C.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 D.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请问这是
A.自行车 | B.人力车 | C.马车 | D.汽车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