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
A.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B.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C.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
D.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
1878年宜昌商会认为:“假如不在最短期间出现足够吨位的轮船供给本埠的全部贸易和通过本埠的对四川的贸易,英国商人便会大大改变这种状况,增置轮船。”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旧式水运逐渐衰落 |
B.中国轮船运输业举步维艰 |
C.英国轮船运输业垄断了长江流域的贸易 |
D.中国人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强烈愿望 |
该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
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
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
诗歌等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回答15、16题。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下为北京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它反映了
A.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
B.“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
C.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
D.帝制的倾覆和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②中国主动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
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蹬……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请问这是
A.自行车 | B.人力车 | C.马车 | D.汽车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