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通讯工具的进步
高中历史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一企业有关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湖北织布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的架设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这条线路设在

A.广东 B.北京 C.上海 D.台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8年宜昌商会认为:“假如不在最短期间出现足够吨位的轮船供给本埠的全部贸易和通过本埠的对四川的贸易,英国商人便会大大改变这种状况,增置轮船。”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旧式水运逐渐衰落
B.中国轮船运输业举步维艰
C.英国轮船运输业垄断了长江流域的贸易
D.中国人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强烈愿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的标志是
A 民间航运公司的兴起                  B 轮船招商局的正式成立
C 民生公司的成立                     D 火轮船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三的哥哥去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寒假向你介绍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世纪初,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奠定
C.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D.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铁路交通、通讯事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清政府的努力 C.民间百姓的需求 D.外国的积极指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等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回答15、16题。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下为北京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它反映了

A.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C.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D.帝制的倾覆和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材料二: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共汽车在中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南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年列车时刻表展现中国铁路沧桑巨变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来自《新华网》的一篇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华网沈阳4月17日电(记者徐扬)
沈阳收藏家詹洪阁从1987年开始收藏列车时刻表,目前已有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车时刻表。这些小册子展现了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巨变。
100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仅是一张印着繁体字、没有阿拉伯数字、比16开大些的纸。而日前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发行的新版“列车时刻表”,厚达329页。……
新中国成立前,铁路长期被军阀和西方列强割据,铁路建设虽经70多年的发展,营业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能运行的仅有1万多公里;如今,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经达到76600公里,是1949年的3.5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成昆、湘桂、贵昆、鹰厦、京包等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全国铁路的骨架日益完备,火车通天山、抵海岛,跨沙漠。……
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事业进入新的“快车道”。六次大提速,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主要铁路干线时速达到200公里。坐火车“夕发朝至”,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之间成为现实。……
请回答:
(1)100多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可能印有中国人自办或设计的哪些铁路?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
(2)“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高潮……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
(3)透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适当联系世界背景,你是如何看待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