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类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表明此时
A.手工业技术人才过剩 | B.工匠一律以银代役 |
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D.官营手工业市场化 |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
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
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③用丝做纺织原料
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①③②④ | D.①③④②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B.中国瓷器业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市场 |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商周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农具,说明当时农业中普遍使用青铜工具 |
B.1841年-1903年清朝关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从11%增至32%,说明清朝财政收入的结构发生变化 |
C.阿里仿效欧洲国家建立了行政机构,表明埃及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
D.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C.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
A.高炉冶铁 | B.炒钢技术 |
C.灌钢法 | D.水力鼓风冶铁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
A.唐朝 | B.宋朝 | C.明朝 | D.清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