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
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 B.仁爱 | C.仁政 | D.兼爱 |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 B.忠恕之道 | C.克己复礼 | D.中庸之道 |
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
B.秦国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
C.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
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 B.墨家“兼爱”思想 |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C.“温故而知新”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5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