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中“人文”涵义的是
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材料体现了
A.信仰得救 | B.人文主义 | C.理性主义 | D.神权至上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 |
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来文化损失 |
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
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 |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
A.孔孟儒学 | B.董仲舒的新儒学 | C.程朱理学 | D.明末清初的儒学 |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年—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 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
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 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罗马帝国衰亡之后,通过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倡导的宗教改革,欧洲从异化的教廷禁锢下解放出来,踏上了全面复兴之路。”作者认为宗教改革使欧洲踏上全面复兴之路的依据是
A.宗教改革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
B.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
C.宗教改革使欧洲从此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
D.宗教改革使欧洲彻底打破了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
有学者这样评价:“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它没有产生像路德、加尔文和诺克斯那样杰出的宗教领袖。而且在伊丽莎白统治开始以前,人民群众没有表现出重大的宗教意识的觉醒。推动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是政治和社会的原因。”这表明英国宗教改革
A.没有领袖人物 | B.没有任何成效 |
C.得到王室支持 | D.缺乏群众基础 |
1521年,马丁·路德说:“除非用《圣经》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证明我是错的,否则我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反对宗教信仰 B.强调上帝是唯一的权威
D.肯定人性的重要 D.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马丁·路德认为:“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
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 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 |
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 D.得到了德国各阶层的支持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材料说明古人早期家庭常规教育
A.重视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 | B.日常行为的教育成人化 |
C.以传授生活技能为核心 | D.强调知识忽视道德教育 |
“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在
A.1588年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
B.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
C.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
D.18世纪中期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材料反映出
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 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 |
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 D.甘地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