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 B.《论语》 | C.《孟子》 | D.《易经》 |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 B.推崇儒学,独尊儒术 |
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 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者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
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D.“五经”的流传 |
史学家徐中约说“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会不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 )
A.直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 B.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
C.出现了“诸子百家”局面 | D.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
《荀子·大略》有这样的记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这表明荀子认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在于( )
A.天下为公 | B.以民为本 |
C.人民主权 | D.君权神授 |
《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
A.老子 | B.孔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思想一致的地方是( )
A.克己复礼 | B.性本善思想 |
C.仁的思想 | D.君权神授思想 |
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老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