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观点恰当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考据、求真 | B.求真、鉴戒 |
C.鉴戒、陶冶 | D.陶冶、考据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 B.抑儒尚法 |
C.抑儒抑法 | D.尊儒尚法 |
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
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 | 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
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 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
①孔子 ②老子 ③马丁·路德 ④孟德斯鸠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统治者个人喜好 | B.当时的经济状况 |
C.文人学者的喜好 | D.时代发展的需要 |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 B.以民为本 |
C.以德治国 | D.公正至上 |
《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 |
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 |
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
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
B.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
C.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 B.“爱人”之心 |
C.内心自省 | D.礼乐规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