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明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 B.道家、儒家、法家 |
C.墨家、法家、道家 | D.儒家、法家、墨家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韩非 |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
B.理学教人“学作圣贤” |
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
A.孔子 | B.董仲舒 |
C.荀子 | D.孟子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复礼” |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
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A.天人合人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民贵君轻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