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主题一 追溯源头 古代中西文明的对比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位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源头。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积极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探究主题二 分道扬镳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黄宗羲与卢梭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思想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3)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自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主 张 |
主要意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
|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
|
④当以科学与民主之太平 |
|
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
|
|
(4)通过本节课学习,就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谈谈你的想法。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空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有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敬告青年》
(1)写出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三大发明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结合所学指出“德、赛两先生”的具体含义。这说明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材料三、四反映"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在自己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带着弟子到各国周游十四年,以求仕用,进行政治活动,但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材料二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元武宗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颜回被尊为复圣,子思被尊为述圣。
材料三 一位美国学者说:“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请回答:
(1)结合春秋时期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实践效果等方面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6分)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两点), 并分析“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地中海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的根源。
(3)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李贽的思想与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台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宪法,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及其法律高度成熟的标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材料四: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4)依据材料四,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材料四: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 摘自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何区别?
(2)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3)据材料四概括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并指出其关系。(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对仁义礼乐的态度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指出梁启超新的道德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
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
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
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
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历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回答相关问题。
(1)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请回答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 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上述模拟情景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1分)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请回答毛泽东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 19世纪初,傅立叶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 他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
材料三 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一《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傅立叶的“法朗吉”能否实现及其原因。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怎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些思想原则?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