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
B.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春秋时,晋国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对此孔子认为:“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何业之守?(意即会打破“圣人”独断社会行为规范解释权的地位)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认为治国的关键是:( )
A.礼 | B.仁 | C.法 | D.德 |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
A.“爱人者,人恒爱之” | B.“兼爱、非攻” |
C.“春秋大一统” | D.“无为而治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
下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A.儒家思想 | B.墨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宋明理学 |
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
A.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 | B.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
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 D.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
就儒、道二家而言,其思想领域中无论是关于夏代部族联盟和商代方国联盟的历史记忆,还是对西周封建礼乐制度的美化或批判,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都是他们形成思想主张的历史资源。材料内容表明儒、道二家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 )
A.对夏代政治制度的批判与继承 |
B.对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
C.对贵族政治的简单重复与再生 |
D.先秦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和延续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