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 B.因时进行变革 |
C.加强思想控制 | D.强化专制统治 |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
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 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秦人素来骠悍 |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 )
A.奖励军功 | B.废除“世卿世禄制” |
C.连坐法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
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 B.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
C.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 D.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
A.奴隶主贵族 | B.商人 | C.新兴地主 | D.农民 |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废分封、行郡县 ②统一度量衡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