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 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 “定地价之法”?(4分)
(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 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1分)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
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
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调制 |
C.实行租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 D.实行租调制、迁都洛阳 |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 | B.征收租赋 | C.监察官员 | D.推行均田制 |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⑤ | D.①② |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的文化精髓也融入汉族文化中,反映在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族吸收了胡乐、胡食、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 ③汉人在服饰上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④汉人学习鲜卑文字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二……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
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 B.实行三长制 | C.移风易俗 | D.实行均田制 |
历史选作题(每题15分,在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作选答的题号。如果多作,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若写清题号)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同盟会刚成立时,就确
定了组织国民军的规划,预拟了军政府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同盟会会员们对于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渐渐地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说来,当时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独立强盛起来,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而要推翻清朝统治,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利。”
——一摘自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概括上述两种主张的共同本质,分别指出这两种主张对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土地 | 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
材料二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摘自《魏书•食货志》
回答:
(1)把北魏的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