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高中历史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程度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值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说明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体现这一不同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效果是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   
②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得到一定保证   
③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④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材料三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 魏书》                                                                 
请回答:
(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这方面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何共同作用?
(3)以上改革都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你认为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三  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
(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俸禄制 C.颁布均田制 D.同婚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统一北方后,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导致(   )

A.国家赋税增加 B.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 D.社会矛盾缓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这场改革是

A. 秦国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北宋王安石变法 D. 明朝张居正改革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风俗习惯是一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进和吸取。回答21—22题
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 ( )
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
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把生活习惯的西方化作为了一个走向近代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大力提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包括 ( )

A.使日本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 B.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发展
C.配合了政治、经济的改革 D.使日本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典型雕刻大佛。前一幅为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回答3—4题

出现上述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趋势

A.南北文化交流的特点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C.佛教传播加强的趋势 D.雕刻艺术不断成熟完善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