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2分)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
点)有何不同?
(2)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回答 :
(1)据材料一、二,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中的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有什么区别?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材料四中“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在变法法令中是如何体现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 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旧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某班同学在收看了有关的电视新闻后,就明治维新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
甲: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乙:是推行殖产兴业。
丙:是倡导文明开化。   
材料二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1)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期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上、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形态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日本“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在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中“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配置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得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卵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部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 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C【探索历史的奥秘】
"非洲绝不是一个因为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非洲与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 西方心里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 需要,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1967-1987年论文文集:希望与障碍》
请回答: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质检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朱成先《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英:……风和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英提供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产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3)  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清末明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1年底,日本派出了岩仓为首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进行实地考察。……重点研究各国宪法的木户孝永认为,日本人民知识水平低,制订宪法要靠君主英断,他看到德国情况后,认为“现在罕有与普鲁士新政相比者”,“尤当取者,应以普鲁士为第一”。他还十分注意德国皇室贵族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合渐进主义”。于是日本决定效法德国,建立普鲁士式的立宪政体。同时,对德国自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向英法等国学习的经验,如政府的干预与大公司的作用等等,日本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决心效仿。后来日本政府在采矿、炼钢和造船等领域建立起一些大型企业,当这些企业建成后,通常又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结果,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迅速地掌控了国家重要生产领域里的大部分生产。
材料二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近代化(简称传导型,又称赶超型)两种模式。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近代化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推进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不得照抄原文。)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从动因角度来看,你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应该属于什么模式?在这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力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 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3)19世纪中叶英、日两国完成现代化的途径有何不同?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