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高中历史

如图,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时期的人们经历了剪发的痛苦经历,在电影《辛亥革命》中黎元洪剪发片段的台词是“剪吧,咱就无发无天了”的台词,这里面的“天”应该指

A.君主 B.自然 C.上天 D.客观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适说:“辛亥革命以后,从前所有一切维系统一的制度都崩坏了。中央政府没有任官权,没有军队,没有赋税权;而各省的督军都自由招兵,自由作战,自由扣留国税,自由任命官吏。到了后来,有力的督军还有干预中央的政治,中央政府就变成了军人的附属品了。离心力的极端发展,造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辛亥革命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
B.意识到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坚持走社会改良的道路
D.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辛亥革命形势图
回答: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析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3)概括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废两千年帝制, 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毛泽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  如图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据材料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及其理由。(不得摘抄材料)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生卒
家庭背景
事迹
宋玉琳
1879-1911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1883-1911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石德宽
1885-1911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的近代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命100周年,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张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 D.确立民主宪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改变政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道:“    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划线部分应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