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高中历史

抗战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  )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
③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④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促进占领区商品流通 B.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
C.管制抗日根据地经济 D.获得战争资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巢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4年“四大家族”中的孔祥熙卷入“美金公债案”被免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并被迫辞去行政院长之职。1947年另一“四大家族”的代表宋子文因引起“黄金风潮案”,牵涉舞弊被迫辞职。其心腹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被免职。但这些对高官的处理,却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民国腐败依旧愈演愈烈。
蒋介石在一则日记中写到“内外人心陷溺,人欲横流,道德沦亡,是非倒置,一至于此!”。他在总结豫湘桂会战失败时,更痛心疾首的说:“由于我们自身种种腐败缺点的暴露,可以说他们到了现在,已经根本没有把我们中国放在眼里!”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对此任命,蒋介石称“虽然我晓得这个职位可能使经国遭到忌恨,甚至断送前程,但是我必须派他去。经国是可以担任此一任务的唯一人选。”但也没有能挽回蒋经国“打虎”失败,贪腐纵横的现实。
——摘自王春瑜主编《殷鉴不远:民国时期的反腐败史话》
材料二: 社会的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同时也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因此,经济现代化不应该成为贪腐的借口。相反,贪腐反倒应成为尽快实现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鞭策。总体说来腐化是现代化的产物,特别是政治意识扩大和政治参与扩大的产物。刹住腐化风需要对这种参与进行组织和协调。而政党便是现代政治中能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机构。政治组织发展了,就能减少腐化的机会。
——摘自【美】塞缪尔·P·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44—1949年国民党及其政府腐败的影响,指出国民政府反腐败的特点。(9分)
(2) 据材料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对反腐败的认识。(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随,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所垄断。
187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
1889年德华银行成立,总行设立于上海。其后又在天津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以便与日,英、俄等国金融组织相角逐。德华银行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其章程规定德华银行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为目的,负有支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发行纸币,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务。从1904年起德华银行就棚有对胶州湾及中国各地发行纸币的特权,其纸币发行量从1907年的不过447 774.04两,到了1913年这2 595 968两。德华银行还带有浓厚的投资银行色彩。如1896年,清朝政府为筹借第2期对日赔款,拟募集公债160万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受其半数。而后德华银行又承受了津浦铁路,湖广铁路铺设借款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势力不亚于英商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银行中颇有影响。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德国的在华银行业逐渐走向了萧条。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鲁投资全部被日本接收。二战期间,德华银行虽又与日本银行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立了立脚点,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德华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摘编自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华银行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华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断一   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片断二  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
片断三  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 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 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 年以后, 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3)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工业总体发展上,1937年西北工厂有19家,占全国0.48%;资本305.2万元,占全国0.82%;工人5787人,占全国1.26%。到1942年为546家,占全国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材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建设,但忽视西北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本质变化
C.日本帝国主义对西北的侵略迟滞了西北工业的发展
D.国共内战严重影响了西北工业发展进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C.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B.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C.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计: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工业方面,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0万元,增加了11.1%。此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扫除了障碍
B.国民政府的鼓励政策
C.抗日战争的爱国热情
D.经济危机时西方国家无暇侵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