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集体农庄 |
私人土地 |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95%-97% |
3%-5% |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
70%-75% |
25%-30% |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 B.斯大林模式 |
C.新经济政策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30 年,斯大林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这表明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是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B.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全部价值 |
C.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
D.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调控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
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
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 |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 |
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 |
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 |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
B.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D.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C.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 D.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材料作者认为( )
A.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
B.从国情出发,中国不适于走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门道路 |
C.西方国家应该学习并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 |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模式应该相互借鉴 |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内容出现在( )
A.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斯大林领导经济建设时期 |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 | 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
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 | 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