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 |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 |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 |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 |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
阅读下表,表中反映的该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特点有
表 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主要产品完成情况
产品项目 |
单位 |
数量 |
增长率(以1932年为100) |
汽车 |
万台 |
20 |
832 |
钢 |
万吨 |
1300 |
189 |
棉织品 |
亿米 |
51 |
488 |
农业总产值 |
亿卢布 |
262 |
154 |
工业总产值 |
亿卢布 |
927 |
220 |
①采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
②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③实施不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④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 B.新经济政策期间 |
C.斯大林统治时期 |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罗曼·罗兰旅行的国家应该是
A.美国 | B.中国 | C.苏联 | D.日本 |
下图是苏俄(联)1913年—1937年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下列对1932—1937年工业发展程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
C.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
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
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二、关于十月革命;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五、“星期六义务劳动”;六、“全盘农业集体化”;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
下列对相关小标题的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B.“星期六义务劳动”反映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急迫思想 |
C.“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 |
D.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生活在二战时期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
下图是某一年的《西方各大国国民生产总值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现图中状况的主要背景是
(单位:10亿美元)
A.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开始复苏 |
C.欧共体形成,与美、日经济三足鼎立 |
D.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体制”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斯大林模式 |
C.计划经济体制 | D.新经济体制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 |
唐代农村中普遍使用曲辕犁 |
B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
C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专业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