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
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全俄进行了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查,让受询者对俄罗斯五个时代——1917年以前的俄罗斯,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进行评价。斯大林时期有4项指标得分最高:国家有纪律和秩序、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威望高、人民热爱祖国;在负面指标评价中,斯大林时代得到一项最高:
A.“恐怖” | B.贪污贿赂 | C.犯罪和团匪活动 | D.不相信自己的未来 |
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
人均肉类产量(公斤) |
1928~1929 |
470 |
35 |
1930~1932 |
460 |
20~25 |
1933~1937 |
440~450 |
15~20 |
1938~1940 |
420~430 |
25 |
A. 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B. 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C. 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D. 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落弱 |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D.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开创斯大林模式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场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凯恩斯主义 |
C.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 D.斯大林模式 |
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D.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生活困难是因为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A.农奴制改革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布热津斯基在其代表作《大失败》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斯大林执政时期 D.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