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其变化反映的实质冋题是苏联
|
1928 年 |
1932 年 |
1937 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总产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拖拉机 |
4 |
2 |
1 |
2 |
1 |
联合收割机 |
4 |
2 |
1 |
1 |
1 |
煤炭 |
6 |
6 |
3 |
3 |
2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石油 |
3 |
2 |
1 |
2 |
1 |
钢铁 |
5 |
5 |
4 |
3 |
2 |
水泥 |
8 |
7 |
5 |
4 |
3 |
机床 |
12 |
6 |
5 |
2 |
1 |
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
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 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
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
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
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 |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体制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新经济政策 |
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C.农业集体化方针 | D.斯大林体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