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
D.斯大林体制建立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C.农业集体化方针 | D.斯大林体制 |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C.勃列日涅夫改革 |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 |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一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国家干预政策一一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斯大林曾说:“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这说明斯大林认为( )
①核心任务是实现工业化
②工业化是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途径
③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条件
④工业化快速得到了实现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美国总统里根评价的是(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美苏之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
D.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开展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