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说美国这次参战是“被迫”的,但并不等于说它是毫无准备的,更不能说它没有自己的战略考虑,仅仅是为了帮助民主国家而已。……在英美首脑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中,虽然罗斯福用“普遍安全体制”代替了丘吉尔提出的“有效的国际组织”,但仍然令人想起当年威尔逊提出的“国联”。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柯克帕特里克和舒尔茨对于第三世界的麻烦制造者们使用武力的观点,正符合里根所持有的信念,即美国肩负着在地球上扩展民主的使命。对这种使命的信念可以追溯到17世纪,并且在20世纪已经有了一位为之奋斗的先驱伍德罗·威尔逊。因此,里根把握住了美国信仰中一支深刻的脉络。在1985年的“里根主义”演说中,他清楚阐释了自己的政策,他宣布:“我们的使命是培育和捍卫自由与民主。”对此,美国人必须支持那些“在每一个大陆上,从阿富汗到尼加拉瓜的人们来反抗苏联支持的侵略行为,使他们也拥有我们从生下来就享有的那些权利……对自由战士的支持就是自卫。”
——(美)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待战争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栝美国的国际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在20世纪为此所做的努力。(7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省管辖。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岛并派海军赴南海诸岛立碑、测绘地图、厘定岛屿滩礁名称,12月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南海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四个群岛及其附属岛、礁名称。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并批准了“加紧建设西南沙群岛力保主权而固国防”的提案,并进行实质性的筹划。
——摘编自黄俊凌《20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维护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提出“共同开发”的构想,是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新思路的雏形。1988年《关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备忘录》称:“中国主张将南沙群岛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将来商量解决”。90年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南海周边国家时,多次阐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此后又批准了《公约》,宣布了中国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发布了领海基点。1998年中国颁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国有了覆盖所有管辖海域的基本法律。1987—1996年,先后对南海海域进行油气物探调查。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准进行南海海域勘探。
——摘编自郭渊《20世纪9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初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海海域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针对南海问题的新举措及其国际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7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决定她的未来,德国曾经的战略选择对中国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2)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3)规定度量衡与货币制度……
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德国的问题只能用武力来解决,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
——希特勒于1934年11月5日秘密高级军官会议上发言
材料三 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架构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依图示所列顺序概述纳粹集团用武力“建立‘大德意志’”的过程及其结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项“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联系联邦德国作出“战略选择”的相关背景,归纳其崛起之新特点。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案》,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案》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案》。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索里尼后来承认:“如果国联当初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日本于1940年9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急需的钢铁、石油等主要战略物资。英国与荷兰等国也采取一致行动。这无异于给日本的经济套上了枷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
材料二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到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百度百科《第四次中东战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所采取的不同经济制裁政策,并分析各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的行动所造成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苏联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美国人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人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
材料三 广岛早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
——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2卷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8分)
(2)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7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理事会主席勒乐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紧急通告”:(1)务须避免一切足以使事变扩大或足以妨害和平解决之行为;(2)两国立即撤兵,并使两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不受妨害;(3)将关于本事件之会议记录及其他文件,通知美国。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册
材料二 (1932年1月2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分别照会中日两国政府。)鉴于目前的局势及在此局势下美国本身的权利与责任,美国政府认为它有义务照会日本帝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即非战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这一通告的荒谬之处及实质。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外交照会与国联通告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
(1)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世界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5)
材料一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发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 《开罗宣言》发表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8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