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 )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 B.察举制 | C.行省制 | D.科举制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
A.加强北部边防 |
B.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
D.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 B.秦 | C.汉 | D.唐 |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 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央集权 | B.规范法度 | C.君权神授 | D.皇权至上 |
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
A.1 | B.2 | C.3 | D.4 |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段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
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
B.秦律具有残酷性 |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
D.秦律具有公正性 |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
A.皇帝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丞相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