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
B.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
D.人们更愿意去报刊中寻找真相 |
(25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1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应了( )
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这些情况( )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
B.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
C.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
D.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 B.传播商业信息 |
C.宣传政治主张 | D.娱乐大众 |
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严寒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辞:“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极了。这则广告作为史料不能用于研究( )
A.近代民族企业 | B.八年抗战 |
C.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 | D.实业救国思想 |
据新华社2013年12月1日报,今天上午9时51分,高铁G420次从天津西站缓缓始发,开往秦皇岛,津秦高铁宣告正式通车。其正式通车,意味着东北高铁网正式联入全国高铁网,将大幅缩短旅客往来华南、华东与东北间的旅行时间。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
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
D.闭关锁国导致经营理念落后 |
下列社会习俗的出现与革命思潮的推动有关的是( )
①“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②“阳历兴,阴历灭”
③“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④“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圆明园遗址 |
开平矿务局 |
大生纱厂产品棉纱 |
近代中国妇女服饰 |
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Clark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 ——摘编自《历史大数据: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对Clark教授观点的微观方面加以论证。
请考生在27、28、29、30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 )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反映了西学东渐浪潮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趋势 | B.自由平等精神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