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
在古代认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知易行难”。近代的孙中山对此极力反对,并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成为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推断他这样做的是因为:( )
A.“知易行难”意在强调心性的修养 | B.“知易行难”强调对信仰的坚持 |
C.“知难行易”强调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 D.“知难行易”强调对信仰的坚持 |
孙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为( )
A.清王朝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
B.鉴于维新改良失败的教训 |
C.汲取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经验 |
D.国内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尖锐 |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下列孙中山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 |
B.“(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
D.“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孙中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下列选项属于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A.反对少数满洲人专制 | B.反对君主一人专制 |
C.反对少数富人专制 |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孙中山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A.实行土地私有 | B.实行土地国有 |
C.实行集体耕作 | D.实行个体耕作 |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B.“创立民国”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天下为公” |
孙中山遗嘱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孙中山一生的奋斗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三民主义 | B.新三民主义 |
C.三大政策 | D.北上宣言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新三民主义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
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 B.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 D.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
梁启超指出:“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淖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此五尺之童所能知也。武汉事起,举国云集响应,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冥契乎全国民心理之所同然。是故声气所感,不期而治乎中外也。”这表明梁启超
A.对戊戌变法立宪改良失败的反省 |
B.肯定辛亥革命顺应近代化潮流 |
C.认为辛亥革命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
D.继续改良反对暴力革命 |
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 |
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 |
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 |
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