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政治思想潮流跌宕起伏,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
历史。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几股进步潮流并举例说明其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乒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 
材料一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2分)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1分)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1分)与魏源相比,梁启超、康有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倡导和发起了什么运动?(3分)
(3)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的是什么事件?(1分)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什么主张?(1分)
(4)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趋势做简要说明。(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中外条约均由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就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借用儒家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资产阶级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进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创的两条成功的道路。(2分) 
(5)依据以上材料,试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和思想发展的历史意义。(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对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认识有何不同?
(2)从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上看,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4)以上4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 … … 如何能有用呢?
―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三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请回答:
(l)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不要摘抄原文)
(2)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二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B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那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 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那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3分)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  (2分)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分)
(4)材料三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分) 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占用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会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会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够,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三 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
(1)李大钊何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他还有哪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据材料二分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谁?
(3)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 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
材料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荚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三 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 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 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 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則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
材料四 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 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 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及原因。
(4) 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江南制造总局 《申报》 轮船招商局 发昌机器厂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青年杂志》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淞沪会战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结合国际背景,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分)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寻求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受历史演化和文化结构所规定之逻辑的推动,先是把中国的失败归之于器物文明的落后,继之又认为政治制度的僵化是中国遭受侵略的根本原因,并因此而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后搞了旨在引进西方文化工艺技术以改造中国物质文化的洋务运动,和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制度文化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结果都归于失败,于是人们又开始从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得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失败的结论,因而又有旨在引进西方文化之民主与科学精神、彻底批评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及其核心儒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摘编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亦即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这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长期侵略形成了鲜明对比。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郑大华著《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
(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