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面是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B.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圈地运动引发产量减少价格上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世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B.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关税主权完全实现自主
D.规避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竹枝词中记载着汉口民众乐园的景象“家家列肆汉江滨,南朔东西百货陈”“如云士女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下列的理解准确的有
①开埠通商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变化
②位置优势有利于人流、物流汇聚
③城市开始出现商业化的娱乐活动
④文化娱乐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土地出租与雇工经营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反映出当时中国

地区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江苏南部
1.34
浙江杭州
2.79
广东汕头
1.56
湖北广济
2.05
山东莱州
0.83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国人重农抑商思想依然浓厚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D.沿海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迈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C.维新思想逐步从思潮走向政治实践
D.实业救国思潮成为时代潮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对该建议认识正确的是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促成了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符合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后汉书·西域传》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汉代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有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碗”,碗中外壁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为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碗底双行排列 “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碗纹饰含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
B.该碗制瓷工艺为青花工艺,技术精致细腻
C.该碗碗底文字特点为结构严谨、具有实用价值
D.该碗由于海禁政策影响,不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人口分布示意图,判断该朝代应为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