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黄宗羲、康有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材料一、二、三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的制度中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通顺流畅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7)依据材料二、三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材料五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认识失误的表现和影响。
(2)观察上述材料,分别描述柱状图反映的两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其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4年,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访谈录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记者: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亲历者:“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社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粮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鲁中晨报》2004年8月
材料二 左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
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并写了保证书,签字画押。保证书
主要内容是: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
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元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使小岗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上海)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回眸这30个春秋,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法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使中国的思想、政治、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1)3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署名文章,开启了真理标准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这场讨论,指出这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大讨论,并进一步强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2)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3)根据上列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生产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三个高潮时期出现相同原因和不同特点,归纳说明这些民族解放运动反映的世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当代所面临的新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第4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悲凉的三部曲,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为什么会呈现出上述变化趋势?
(3)上述变化趋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逝去的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先后出现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这两大国际性组织,它们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摘自《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出于对……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和原则的共同纲领业已表示赞同,确信为在它们本国以及其他国家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维护人权与正义,必须对其敌国取得完全的胜利,而且确信它们现在正在对妄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力量进行共同的斗争,特宣告:……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摘自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美、中、英、苏四国政府)它们承认有必要在尽早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通性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这一组织。
——摘自1943年lO月《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材料四 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前的两座塑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联成立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说明当时二十六国要求建立联合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的两座雕塑反映出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什么?《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护其宗旨的办法有哪些?当今世界威胁联合国宗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欧洲近代史上,德意志曾经是一个长期四分五裂的国家,但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其对外政策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在1866年写道:“自从俾斯麦利用普鲁士军队极其成功地实行了资产阶级的小德意志计划的时候起,德国的发展就这样坚决地采取了这个方向,以至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事件根本不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材料四 德国外长皮洛夫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恩格斯是怎样评价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铁血政策的?
(2)材料二反映出德国统一后其对外政策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德国对外政策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4)材料四中皮洛夫所说的“道路”是指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7世纪英国议会常常被取消和解散.而17世纪以来议会墓本上是定期召开.对此,应如何解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