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枣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878年成立的中兴煤矿,是当时华商自办的最大煤矿,是中国唯一一家由两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和黎元洪任董事会长、民国总理周自齐和朱桂辛任财务总监的企业,李鸿章、张学良等人都曾是中兴公司的大股东。
——摘自枣庄政务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山东枣庄中兴煤矿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列举与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同时期的著名的民族工业有哪些(至少2个)?
材料二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9家纺织厂。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家企业此时得以迅速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
(3)根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从哪些方面构建工业体系的?
(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逸周书·聚篇》
数罟不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
圣王之制也,草本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
(1)概括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8分)
材料二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变法,用免除赋税徭役的办法招揽三晋的农民来秦国垦荒。这种政策一直沿袭到秦统一和西汉。秦汉移民实边、士兵屯田的政策尽管使传统的农业区向北向西大大地推进了,移民和屯田士兵在这里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最终也淹埋在漠漠的黄沙中。黄河在秦以前只称“河”,例如,写于战国时代的《禹贡》一书,在提到黄河时都只称“河”。但是在《汉书》中已出现了“黄河”的名称。之所以叫黄河,就是因为河水夹带大量黄色的泥沙的缘故。西汉黄河多次决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移民实边、士兵屯田政策”?
材料三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环境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于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为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而慷慨陈词,起草了大部分宪法条文。他主张加强中央的权力,在联邦政府中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建立具有民意基础的两院制国会体系。但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所以许多史学家称他为美国的“宪法之父”。
——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材料二 有学者说到:“麦迪逊与其他奴隶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将宗教自由划入了他所在群体的人们应该拥有的权利。”,麦迪逊出身奴隶主家庭,他的家族拥有一百多个奴隶,因此麦迪逊对奴隶的看法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对他而言,身为奴隶意味着被剥夺所有权利,他觉得剥夺奴隶的权利是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应有的资格。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被写进联邦宪法,然后基本人权的落实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其中最典型、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奴隶制及与之相伴的种族歧视。
——《麦迪逊联邦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述后来被美国所采用的麦迪逊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迪逊关于人权观点的局限性,最后谈一谈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结束日本原本的政治体制使其走向现代民主国家是美国当局面临的主要问题,于是于1945年10月11日,盟军总司令下达了五项改革的指令:第一,赋予妇女参政权;第二,保障工人团结权;第三,教育制度的自由民主化;第四,废除专制政治;第五,促进经济民主化。
......
美国在占领日本之前就已经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其中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通过学者的大量研究调查,美国也认识到了在日本照搬美国宪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应该采取更适合日本国情的宪法体系。因此在宪法的制定上美国还是希望能够保留天皇的,但是也不能放弃对日本政治的民主改革。
——《战后初期日本政治文化的重构》
材料二 盟军总司令部发布的《关于对日本教育制度的管理政策》明确规定禁止在学校宣扬战争时期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严禁在学校进行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同时各种宣扬天皇神国,战争的书籍都被销毁,把有关民主主义教育的原则写进了《教育基本法》。
——《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材料所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2年3月,谢觉哉在 《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就指出:“三三制是共产党约束自己的一个制度……为甚么要这样?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对党的本身,也很不利。党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其党必归于失败。”
——《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材料二 彭真的曾指出:“三三制”政权能“使地主资产阶级容易脱离日寇的反动宣传和顽固分子挑拨离间的影响,比较安心地与我们合作抗战,支持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因为‘三三制’这种政权规定是用简单的数字表现出来的,所以异常明确,容易使党员及各界人士了解和执行,并以之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来对照比较,权衡其利弊是非。”正是通过这种鲜明对比,使“三三制”在党外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其抗战热情。当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开明绅士李鼎铭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共产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应“互相信任、互相亲爱”,“看成一家人,同力合作,干这抗战建国的事。”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选举的革命面像》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行“三三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三制”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 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材料二 集体合同法是勃鲁姆政府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定,由企业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双方各派对等的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协议集体合同,解决劳资纠纷。当地方一级无法解决时就交全国调解委员会,直至总理最后裁决。但是,仲裁往往有利于资本家。比如,1936年11月,;台金工人要求增加工资15%,经长期集体谈判,仲裁结果,到1937年二月只提高了8.5%。
我们不仅要看到100多个法案的颁布,还应该看到它是否付诸实施。.正如勃鲁姆自己所承认的:“在我的思想中,四十小时法同其他措施一样,为的是消除失业”,对它的社会意义并无足够的注意。而在实际推行中更是困难重重。直到1937年1月1日,还有3986个企业没有实行四十小时法,只是到1937年第二季度,才在除农业以外的各企业普遍实施。那末,“消除失业”又是怎样呢?一方面,随着生产的逐渐复苏和大工程的开始兴建,失业人数有下降趋势。但也应该承认,毕竟还有三、四十万工人失业。
——《1936年勃鲁姆政府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鲁姆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勃鲁姆改革作用的局限性。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勃鲁姆改革在当时的主要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末民初,西方政党观念传入中国,很多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在中国建立两党制,下表是关于构建两党制的两种观点和杜亚泉(清末民初重要启蒙思想家)的评论。

从上述表格的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所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然后根据表格的信息解说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观历史,我们不难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要有一定的“弹性”否则必然会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损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古代的土地流转制度》
材料二 ……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材料三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四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五 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法令》对这一时期俄国革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中的“孙先生的原则”实际上指的经济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定国家的经济政策时应注意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竞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2分)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结合材料一及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哪些“体制”的创新?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3)这两场改革结局不一,你认为影响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在精神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西方而言,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4)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如何做才能越过当前所面临新的文明转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企业的百年发展史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破土而出
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广生钱庄。
1902年,在无锡创建保兴面粉厂,开始转向实业。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60匹马力引擎,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材料二 黄金时期
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厂。
1920年,筹建申新第三分厂,引进美国最新纺纱机25万锭,马达每机一只,发电机3200KW。
1924年,荣宗敬化妆成工人到日商丰田纱厂参观。次年春,申新宣布废除封建工头制。
1931—1932,申新三厂着力试办“劳工自治区”。
1932年,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
材料三 萎缩重生
1938年,大部分毁于战火和掠夺,部分迁往后方发展。
1948年,陆续外迁海外发展,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1951—1955年底,在荣毅仁主持下,荣家在大陆的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荣鸿庆出任董事长。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95%外销。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勋《荣氏兄弟》等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萎缩与重生的因素。
(3)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荣氏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的不同态度及其成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简介》
材料二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
材料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百度百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据材料一、二,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申遗具备哪些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殉难者纪念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遗址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经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
材料三 对二里头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即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二里头遗址所体现的历史信息。(3)
(2)据材料二、三,关于二里头文化姓夏还是姓商,邹衡和许宏有怎样的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里头考古发掘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