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区域示毒图”,完成3—4题。图示地区存在咸潮现象,其发生季节和主要原因是( )
A.春季寒潮导致海水倒灌进入河流 |
B.秋季台风引起风暴潮使海水倒灌进入河流 |
C.夏季人海径流量大,河口河水位高于海水位 |
D.冬季人海径流量小,河口海水位高于河水位 |
该河口附近海域3—5月容易发生的生态问题是( )
A.台风 | B.寒潮 | C.赤潮 | D.咸潮 |
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完成下题。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小 | B.商品率高 |
C.精耕细作 | D.科技水平高 |
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B.水土流失、石漠化 |
C.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 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图4为“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回答18~20题。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 | 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
C.都位于省区交界处 | 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 |
图中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①地位于青、藏之间 |
B.②地跨陕、甘、宁、晋地区 |
C.③地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
D.④地跨粤、桂、黔之间 |
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
下图中A为我国塔里木盆地某内陆湖,B为湖边的一处绿洲。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注入A湖泊的河流,其夏季、冬季主要补给水源分别是( )
A.积雪融水、地下水 | B.冰川融水、地下水 |
C.山地降水、大气降水 | D.冰川融水、山地降水 |
B地除了荒漠化以外还容易发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该问题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水土流失、夏季 | B.湿地萎缩、冬季 |
C.盐碱化、夏季 | D.荒漠化、春季 |
下图中贵州省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次生盐碱化 | B.石质荒漠化 |
C.沙漠化 | D.湿地破坏 |
20世纪90年代始,印尼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问题随之凸显,其中又以空气污染最为严重。 自90年代末期迄今,空气污染问题不仅影响航海与航空运输,也损害居民的健康。此外,烟霾常随着盛行风吹往北方,致使邻近国家亦深受空气污染之苦。回答10~11题。下列各项产业活动中,与印尼近年来饱受空气污染所苦一事的关联性最小的是( )
A.采挖锡矿 | B.扩大耕地 |
C.广种油棕 | D.砍伐森林 |
印尼(特别是苏门答腊岛)的空气污染灾害,在下列哪些月份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影响最大( )
A.2~5月 | B.6~9月 |
C.10~11月 | D.12~次年1月 |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的汽车消费逐渐活跃。完成20~22题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C.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
D.城市连片发展 |
汽车消费的活跃增加了我国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必须经过的海峡是 ( )
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
①全球气温上升
②地方病增加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④光化学烟雾增加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回答7~8题。该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水污染严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秸秆还田
③加强交通建设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20~21题。“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自武威以西……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汉书·地理志》)。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
①深居大陆腹地 ②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森林广布 ④地表千沟万壑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该段文字描述的区域最常见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B.土地荒漠化 |
C.过度放牧 | D.盲目开垦 |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23~26题。关于图中a、b、c、d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a处通常用作耕地 |
B.b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
C.c处应大力植树造林 |
D.d处宜打坝建库 |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
D.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有
A.耕地质量下降,气候类型改变 |
B.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中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河” |
C.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
D.使当地成为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 |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29~30题有关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
B.②当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含硫量高 |
C.③气候大陆性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
D.④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土质疏松 |
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
C.汽车排放的废气 | D.建筑工地扬尘 |
下表反映了广东、重庆、新疆和山西四个省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四种环境问题发生的强度,表中☆号越多表示灾害强度越大.据此回答11一12题。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酸雨 | B.乙代表水土流失 |
C.丙代表荒漠化 | D.丁代表寒潮 |
治理乙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B.开展小流域治理
C.推广洁净煤技术
D.改良种植品种,增加作物的抗寒能力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 B.风力侵蚀减弱 |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
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下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
D.都濒临长江,常因长江洪水泛滥而积水 |
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
B.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
D.修筑梯田、种植作物,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
试题篮
()